试论孔子将人类社会生活美学化的思想
(2011年七月修改稿,原稿为作者于二月份为《学灯》所写,即将刊出)
柚声
摘要:本文从人类社会学角度论述孔子将人类社会生活美学化这一思想的科学性。将所有人类社会分成遗传编码的原初社会与人造二级社会后发现中国战国前社会接近原初社会。原初社会所特有的闲散业余心态与高于生活的美学欣赏相一致。本文详细分析了动物玩耍游戏与人类二级社会将早期人类玩耍游戏转变为社会真实的可能性。两级社会隶属于不同层次,有如细胞、组织、器官的关系,作者推测人脑左右半球及其联系为人类建造二级社会的神经学基础。理性思维与美学欣赏动用左右大脑不同部位。如果一套理性原则指导一个二级社会的话,原初社会的原则是美学的,无法表达成语言。结论是:现代人很难理解原初社会生活图景,这可能是孔子作为承前启后的大师将人类社会生活美学化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美学,原初社会,二级社会,社会层次,玩耍游戏
一、“人类社会生活美学化”题解
读一本书,比如读《红楼梦》,读完后留有一个总体感受,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给人的总体感受是唯一的。现代大脑科学研究显示,与此相一致:大脑也存在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唯一的神经接连网络系统。即无论人的主观还是大脑科学的客观,一本书给人的总体感受是唯一的,宇宙之间仅存的,不可重复的。
近年来有机会阅读了许多先秦原著,阅读《易经》、《道德经》、《论语》与阅读战国后著作诸如孟荀庄韩(非)却给我迥然不同的感受。易、老、孔行文之间那种平淡、舒缓,以及他们对人生的无限信心与热爱所展现出来的朴实自然的美,字里行间博动著普通人生活的韵律,打动著两千年后一个普通人的心。我觉得他们与后来的孟子庄子等有较大的不同,后者已经开始沾染现代人的焦躁了,因为他们已经面对旗鼓相当的对手了。《易经》、《道德经》、《论语》所营造的气氛,所润染的色彩,行文心絮的旋律,在严格意义上即不是后来儒家,也不是后来的道家,而是属于普普通通的人生的美。正由于此,老子用丧礼庆祝战争胜利的建议成为千古绝音,但它至今仍回旋在地球的上空,因为它回响于六十亿普通人的内心深处。
面临世界难题与毁灭的危险,学者们开始研究原始部落生活的可贵,有的甚至称人类六千年的文明史是一步战争升级史,一部人类堕落史。[1,2] 我余暇无事时也开始追随这种时髦,以各种技巧追求类似道家真人的境界,所谓艺术化人生,于是写到: “道法自然,含有很深的美学意味,人生严寒酷暑、悲欢炎凉,以自然宇宙观之,无不透著美的韵律。”这是现代人的造作,有如孟子的大丈夫浩然之气与庄子的鲲鹏展翅九万里,并不见于易、老、孔的。易、老、孔本身就是生活,本身就是美。
于丹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于丹说她自己所做的不是《论语》的讲解与辨析,而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所以称作心得。[3] 其实,真正的阅读首先是一种体验。所以于丹的心得不失为《论语》的一种独特的解释。与于丹相似,李泽厚称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为乐感文化,以乐解释孔子的仁。[4] 基督教等现代宗教被马克思主义称为毒害人民的鸦片,他们追求的也是心灵的快乐,而孔子并没有帮助统治阶级类毒害人民的意思。乐感一词也很难与资产阶级享乐主义相区分。其他字眼,诸如闲适、娱乐与人生艺术化等,也无不有类似的局限性。
作者这里用一个更高层次的概念,即用包括道德在内的广义的美学来描述孔子学说中这一思想倾向:立足于毫无功利之心的一种自然美,人类的自然社会生活本身即美。这种自然美既没有建筑在他人痛苦基础上的享乐,没有为功利而操作的劳苦,也没有为标榜道德所作的自我牺牲。这种美是个人心灵上的自然美,同时是与周围社会和谐的美。真正的美是超越功利与俗世的现实的。
二、两级社会的概念与自然生活之美
作者曾将人类社会分成遗传编码的原初社会与人造二级社会,发现中国战国前社会基本上仍是原初社会,而西方文明开始于典型的二级社会。原初社会与二级社会的主要分别有:前者以人性为运转机制,心理与情感交流使原初社会成为潜意识层次上的统一体,这种心理与情感交流也可发生在人与物之间,即审美的发生,也成为泛灵论(万有灵论)的基础;后者有方向与目的,以奖惩与暴力为动力,其统一有赖目标与理性认识的统一。读者可以参见前文。[5,6]
作者这里谈一谈闲散怡悦的美学心态与视角。作者曾以狗为例子,讨论清静无为、追逐目标、相互争斗三种心态对人类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7,第253-56页] 人类学家认为,一万年前农业革命后为未来投资,人类才开始劳动;五六千年前进入文明后产生了有闲阶层而用于监工,才养成目前这种工作时间长于娱乐时间的习惯。这尚且未将家务活算在内。人类学家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证实上述结论:从整体来看,原始落后的民族悠闲自得,先进发达地区的人整天忙忙碌碌。
原初社会与二级社会认知周围世界,特别是认知人类世界时的心态不同,导致认知途径与结果的不同。原初社会没有二级社会层次上的目标与功利,人们不会把自己追逐的兔子当成周围的世界,他们在闲暇无事时观察世界,会同他们自身感受与以往的记忆,作为对世界的认识,因而他们看到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世界。二级社会有其目的,形成与这一目的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个人的认知主体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目的指引下的认知过程有赖于主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至出现以客害主,即对人性本身的背叛与改造,也就使现代人整天像蚂蚁一样工作而不以为非了。 中国古代传统视觉艺术描绘的是山水花鸟,也包括人物,而西方视觉艺术从古希腊开始就长期以来仅仅以人物为题材,直到十七八世纪风景画才相继出现于两个临海的国家:荷兰与英国。[8]
这解释只能是:二级社会的多样性传统导致战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迫使人类注意力聚焦在与其争斗的人本身所致。近代航海发展,使荷兰与英国向外开发,与其他传统文化接触,并且有从海上摆脱欧洲大陆军事威胁的可能,从而使他们向史前原初社会闲适心态回归,眼界得以开阔。这样看来,原初社会的人们像动物一样,以一种闲散怡悦的心态看世界,也就是本文提出的美学这一概念:这是一种视角,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接近自然的原初社会生活。
这里得出一个本文的主要结论:二级社会的人生观围绕着社会与个人的目标,也就是所谓人生意义,即功利主义的;原初社会的人生观着眼于闲适娱乐,此外并无目标与功利可谈,人生本身就是美,无须二级社会的目标与意义的装饰。作者认为,《易经》《道德经》《论语》所表达的生活态度正是这样。
这里讲的人生意义与功利主义都是就社会与个人的人生态度来说的,不可像分析哲学、符号学那样孤立地分析一件事,说人类一言一行都是有目的有意义的。
用美学与功利分别代表原初社会与二级社会时发现,美学可以涵盖周围事物,只有无功利的闲适娱乐心态才能与周围自然界情景交融,天人合一,也只有在没有功利之心的情况下,这种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心态才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现在人也可以有情景交融的感受:一个人完全忘却在大自然美景的欣赏中,忘掉自己,好像自己完全融化在美景之中,也就是人之情与自然之景的融合。至于由这种由自然环境到人的心态,由人的的心态再到人的行为的影响有多大,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此处难以论定。本文也不想附会流行的说法:天人合一的人类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如果说孔子的礼乐制度注重美学意义的话,这种礼乐美学心态在功利主宰的二级社会里是不会对人类行为发生多大影响的。
人造二级社会的文化首先影响那些文明发达的地区,因而首先影响城市与男人。在人类生活中,正是女人较男人,小孩较成年人,有艺术倾向的人较经济实业家更少受文明污染。老庄行文之间时时强调的正是女性、婴幼儿、动物以及超然物外的美学视角。在遇到隐者孔子长叹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些话提示孔子着眼人类社会,但孔子的理想社会不是秦汉之后的帝国,而是西周与《易经》时代的原初社会式超级大国。所以孔子这里所讲的道与道家之道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着眼点的不同。老子与孔子从不同角度把原初社会生活理想化与美学化了。
三、文化起源于闲适娱乐:贯穿动物与人类的玩耍与游戏
作者曾将文化定义为如何使用业余时间,而业余时间为饮食与安全等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剩余的时间。作者注意到,文明前人类与动物一样,把业余时间用来放松自己,享受即时的快乐。作者曾长篇论述,业余时间与业余时间的闲适心态是人类文化、文明发展的基石。[9]
上面提到老庄以自然与动物为榜样。年幼的哺乳动物把它们业余时间很大部分用来玩耍游戏。人类把这种玩耍游戏的习惯保留终生,这包括体育竞赛、棋牌游戏以及各种艺术活动。现以人们熟悉的小狗玩耍游戏为例, 说明包括人类艺术活动在内这种玩耍游戏的特点:
1) 开始时,换上一种特殊的心态,这里称为美学心态,即一种超越功利与现实的心态。
2) 玩耍游戏首先是集体的,小狗可以独自玩自己的尾巴或一个线球,我们假定它们是与一个假设的同伴玩耍。同样道理,个人艺术创造是表现给他人看的。艺术品是心理情感交流的媒介,从下面提到的黑猩猩等作画看来,这种交流是穿越动物种属的。
3) 玩耍游戏有固定的形式,即每个成员都得克制自己以遵从游戏规则,甚至服从一个临时领头;同时每个成员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余地,留给创造性。一个个体的创造,可为其他成员注意而模仿。除下面提到的心理情感交流外,它们之间的交流还包括姿态动作等现实影像与声响在内,这与人类的语言与符号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4) 玩耍游戏的内容包括生活与记忆的成分,像人类的梦与文艺作品一样,是对现实的一种折射。
5) 玩耍游戏对于参预者有怡悦的效果,一种美学感受;玩耍游戏同时据有加强成员之间的情感与心理层次上的联结,即玩耍游戏的社会心理功能。在人类语言引入后,一个玩耍游戏本身可据有一种能表达成语言形式的目的意义,这种目的意义不超越玩耍游戏本身。如打篮球追求投篮进球与赢对方。
动物学家一般认为,成年哺乳动物失去了玩耍游戏的习惯。但这里有少数例外,如黑猩猩与大象等被证实有用不同颜色的染料在纸上作画的习惯。人如果打断它们专心致志的作画,它们会大发雷霆。所以我们有理由说,这些动物有美的感受能力。这也是作者在上面用美学心态同时描述动物与原初社会人类的主要考虑。长臂猿有集体长鸣的习惯,称为大合唱也未必是夸张。猿猴有相互修整皮毛的习惯,它们显然用修整皮毛来巩固相互的社会联系。人类学家认为,裸体的人类用相互聊天代替猿猴的皮毛修整。人类在无所事事时聊天,摆龙门阵,无疑是一种玩耍游戏,与严肃的问题讨论不同。如此看来,成年哺乳动物某种程度上保留了玩耍游戏的习惯。
作者这里想着重指出,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差别甚微,无论身体、脑子以及遗传物质(DNA)等方面人类与黑猩猩差别很小,二者生活的巨大差异来自人类异化的文化传统。动物与人类一样,常常混淆玩耍游戏以及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界限,将前者的创新用于后者。在非洲的森林里,科学家们观察到黑猩猩集体捕捉猴子的情形:五六个黑猩猩分成两组,两三个在树上追逐一只猴子,迫使它从一个固定位置跳下,该处已经隐蔽有两三个黑猩猩,等待它跳下来时一起上前捉住它。我们这里可以断定:这些黑猩猩在开始时脑子里有同样一副想象的情景:它们清楚地知道整个事件的未来演变过程。黑猩猩如何达到如此一致的共识与如此复杂的合作呢?它们不会像今天人类那样由一个天才昼夜苦想一个完美方案然后说服众人,它们只能是无数些微创新的长时间积累。这些点滴创新或者出现于放松与玩耍游戏之时,或者出现于类似狩猎的行动之时。即使在后一种情形,创新的想法也不会来自那聚焦追逐目标者,而是来自那些闲暇等待者,即无论前者或后者,创新都来自一个闲适娱乐与玩耍游戏的心态。至于黑猩猩如何将个体的创新传达给社会的所有成员以达到共识与合作,它们更可能通过影像的记忆与联想以及刺激这些记忆与联想的实际动作与情景,而非语言符号。作者认为,它们交流的基本单位可能为数很少而且界限模糊,即使这样,这样的交流单位与人类的所谓概念并无本质的区别。
虽然学术界或仍认为文化起源于劳动与生产经验的积累,从本文道家闲散业余的独特视角来看,更确切更接近事实的描述应为:文化来源于点滴创造的积累,而创造大多来源于业余时间的闲适心态,在人类文明史中那些不断升级的战争压力下,只不过那些与生产劳动相关的创造得以积累罢了。
四、玩耍游戏变真:人类二级社会的生活与文化
人类的玩耍游戏虽然与动物玩耍游戏一样具备上述五个特点,由于语言的引入,大大加大了自由创造的余地。杰尼斯认为人类主体意识是一种以语言为基础的文化建构。[10] 这种看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我国古代盛产的长臂猿有在清晨醒后集体啼鸣的习惯,李白才有“两岸猿声啼不住”的诗句。由此看来,人类聊天与语言哪个在先,难以定论,早期人类可能像长臂猿集体啼鸣一样,用手势、姿态外加发声进行类似的聊天,至少这是促使语言发生的重要动力。与文化一样,语言创造可能来源一个闲适玩耍的心态。
三两岁的孩子会把自己的小枕头与大枕头放在一起说,“枕头要找妈妈呀!”即把大枕头看成小枕头的妈妈。这是孩子从自己的体验来推知周围世界,又由对周围世界的观察认知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周围永远是一个充满幻想色彩的温馨世界。孩子们至少很大程度上从玩耍游戏的心态看待生活的。许多事实表明,古代原初社会的人们也同样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幻想色彩的温馨世界里,也是本文用美学二字概括其社会生活的原意。
一定数量的词汇发明后,导致虚拟场景的语言表达,人类聊天与玩耍游戏就发生了质的跃进。我们今天儿童游戏甚至揉入三国、西游的故事。伦斯基(Gerhard Lenski )依据信息传递将人类社会文化进化分为基因、经验、符号/逻辑、语言/文字四阶段。[11] 动物应当有基因与经验的信息传递,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黑猩猩由创造积累形成的文化。真正的符号/逻辑系统需要语言的引入。语言引导的聊天与玩耍游戏据有猿猴皮毛修整所没有的广阔的演变空间。
虚拟场景一旦引入实际生活,也就是玩耍游戏与实际生活的混淆,将玩耍游戏变成了现实,这导致人类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这种人类虚拟各种可能性后的不同选择与动物式的经验积累有本质的不同。作者推测,语言发明与主体意识的出现,使人类面临许多可能,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与设想,但这不足以出现个人驾驭庞大社会的想法而使人类进入二级社会。原初社会可以稳定地容纳不同人的不同想法,像孔子那样,用美学为基础来和谐各种不同。战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迫使人类容忍集权以提高效率的因素,虽然其他可能因素一时也难以除外。二级社会的最终建立导致了马克思说的人类异化,人类成了自己创造物即二级社会的奴隶。
由于中国古代超级大国对局部战争的有效控制,使中国长期停留在原初社会层次,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得以从原初社会考虑问题,从而有道家的闲散业余的独特视角以及孔子的将社会人生美学化,也促成了李泽厚中国古代乐感文化说。
这里顺便提一下劳动的问题。作者至今尚记得五十年代农业社刚刚成立时,突然加大的劳动集体,边劳动,边说笑,笑声与歌声不断,再加上前呼后唤,与其说是劳动,不如说是一场难得娱乐活动。我常想,西周农民集体耕作也同样如此。现代劳动,面对机器,一个人整日重复同一动作才是需要忍耐的劳动。有研究指出,有数个人以上边工作边聊天的工作场合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因为这有上面提到的玩耍游戏的性质。劳动与娱乐的界限难以界定,作者相信在夏商周三代缺乏二级社会建制情况下,劳动不会脱离娱乐太远,仍在美学的框架内。只有强大的国家机器才能锁著成千上万的奴隶而迫使他们日夜劳动,只有现代经济运转的机制才能够将受了近二十年教育的人群分割在单人隔子里做重复劳动而用电视银屏监视之。
总之,二级社会层次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和宗教代表原初社会玩耍游戏的一种形式而已。二级社会的多样性与原初社会玩耍游戏的多样性相当。老子、孔子仍以原初社会业余时间用于玩耍游戏的传统来看待人生,也就是美学的人生。
近代历史上,西方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使人类学家得以研究相对落后的民族以同西方文化作比较。他们的观察也支持本文结论:与西方现代人比较,他们闲暇时间很多;他们心态平和,对不同人表现出惊人的容纳与忍耐,结果是很少暴力的和平生活。因为他们的心态更接近自然,他们表现出惊人的耐性,一个人在生疏的医院门诊等几个小时也没有一点不快,旁边的西方人早就火冒三丈而捶胸顿足了。[1] 人类学家对世界上现存原始民族研究发现,与现代人相比,他们更容易进入宗教式的幻觉心态,更不容易分辨现实与梦幻的差别。现代要经过常年的修炼与繁琐的宗教仪式才有希望得到类似的宗教经验,即所谓极乐世界。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术(fMRI)研究发现,人类回忆过去经历与幻想未来动用同一大脑部位。人们实际看到一副实际景色与幻想同一景色的大脑活动,大致相仿。作者曾专门论述幻想与现实,结论说:“大脑活动如此复杂,一个幻想与一个现实不可能完全一样,但这并不能否认幻想与现实在大脑高级层次上可以大体相同这一结论。”[7,第189-194 页] 经历过宗教式极乐世界经验的人,认为现实世界的任何快乐都不能与其相比。现代宗教追求也包括宁静,所谓了无思绪的清醒状态(thoughtless awareness)的有无正是上面提到的医院门诊等待室的对比:现代人已经失去了他们祖先曾经据有的这种能力。
五、从宇宙进化的多层次、主体意识形成看孔子的美学社会生活思想
宇宙进化表
物理世界 |
生命 |
文化 |
意识 |
1.无 |
|
|
|
2.有 |
|
|
|
3.基本粒子 |
|
|
|
4.原子 |
|
|
|
5.分子 |
DNA |
|
|
6.物体 |
细胞 |
|
|
7.星球 |
组织 |
|
|
8.星系 |
器官 |
|
|
9.宇宙 |
个人 |
|
|
10 |
原初社会 |
文化 |
潜意识 |
11 |
二级社会 |
文明 |
意识 |
12 |
|
|
理性认识系统 |
13 |
|
|
性灵与美学追求 |
只有将人类社会放在宇宙进化的大视野中才能理解原初社会与二级社会的本质区别,才能理解孔子将原初社会生活美学化的真正含义。由上宇宙进化表中可以看出,宇宙连同人类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进化、多层次运作的系统。不同层次之间不可逾越,它们有本质的不同。由个人到二级社会,有如从分子到星球,从细胞到器官,也与汉字、句子、文章的关系类似。
人脑分为左右半球,因病在幼年切除半个脑子的人可有正常智力。因为两半脑之间的联结有限, 右脑所得印象、感受等可能要编码后才能传递到左脑,而语言中心位于左脑,理性思维也是左脑功能。右脑功能更近于美学。作者推测,人脑左右半球的分工及其联结可能是人类建造二级社会的神经学基础,用以说明两级社会不同层次式的区别。[2]
这里讲的左右脑分工是就大多数人来说的,二者分工有一定的相对性与可变性。正如语言与理性思维也可能勾引起一个人的情感等美学感受体验。
原初社会的人有文化,也有意识,但维持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力量是潜意识,是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二级社会的结构与其稳定主要依靠人们意识层次上的理性认识。这是上表中在原初社会与二级社会两行中分别列出潜意识与意识的主要考虑。
作者这里采取杰尼斯对主体意识的定义:对个人记忆与思维有反省与回忆的能力,形成大脑里不停的以我为主体的自言自语与连绵的思绪。这种主体意识需要语言的概念与结构,也需要线性时间与三维空间的概念,使脑海里我如何如何的自言自语成为可能。作者曾论述说,这种主体意识对死亡存在有不可逾越的理解认识上的障碍。作为一种文化建构,主体意识没有死亡,而身体有死亡。这有如,电脑软件没有寿命,硬件有寿命。如果一天电脑发达到可以将人类主体意识与所有记忆在死前全部转录到一部电脑上的话,人的主体意识即可在电脑中继续存活。[7;9] 这导致一个重要结论:人类五万年前的丧葬仪式是主体意识存在的直接证据。中国人的祖宗崇拜出于同一原因,与一般宗教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可归为万有灵论的一种。
主体意识的出现不足以导致人类停止原有的与其他动物相同的自然社会生活。在夏商周三代特有的社会形势下,这种自然社会生活可以发展到高度文明的程度,其本质仍为自然生活,本文统以美学一词概括。战国前互补的儒道两家虽然可看作原初社会生活的哲学式提升与概括,但这如同用文字概括一幅艺术作品一样,未必全面如实反映原初社会现实。另外,古人对艺术、语言远比现代人敏感,因为他们接触的机会远少于现代人,即古人对老子、孔子言语的感受可能与现代人有本质的不同,更接近美学体验。
主体意识从不同角度认识世界与理解社会生活即形成不同的理性认识系统。西方哲学,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尼采、维特根斯坦,都可看作是二级社会的不同理性认识系统,这反映二级社会多方向、多种类的现实。西方古希腊时代,中世纪欧洲以及近代欧洲社会生活的指导思想有较大的不同,是从不同社会生活展示二级社会不同理性认识系统的存在。战国以及秦汉之后的儒道两家也是二级社会的不同认识系统,它们从不同角度认识理解二级社会的生活现实,并提供个人不同的应对策略。儒道两家同以原初社会为理想本身意味着二级社会的多种可能,原初社会没有自我标榜的内在需要。
泰勒(Steve Taylor )认为现代人清醒时脑子里不断的自言自语地想事是以线性时间概念为基础的,这种自我反省式意识开始于六千年前的父权社会建立与扩张。[10,1] 泰勒对比文明发达民族与今天尚存的落后原始民族的意识,认为二者之间有巨大的差别,前者有主体意识,后者接近无主体意识状态,如上面第四节提到的惊人耐性。[1]
上表中所列二级社会性灵与美学的追求是向原初社会的回归,也是对二级社会不足的弥补。
六、孔子的美学社会生活思想
本文是用美学来概括原初社会式生活,孔子以这种生活为理想,反对以奖惩与物质利益组织的二级社会生活格调,终生奔波以恢复这种面临消失危险的人类理想生活。这里引用宇宙进化表以说明这两种生活的本质不同:1) 原初社会:美学,怡悦,本能,直观,和谐,天人合一,人的原有世界;2) 二级社会:功利,奋斗,理性,方向性,矛盾冲突,天人二分,尚未为人所把握的神的世界。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孟子说,“仁者,人也“。人是群居动物,而“仁”有数目字二与偏旁人组成,其含义也就是群居的人,即人类社会生活。孔子把人类社会生活看成一种美,并用这种原枝原叶的美来组织规划人生与社会。孔子的礼教是以仁为基础的,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另一方面,孔子对弟子们问仁,又给予了种种不同而似乎矛盾的说法,从仁者爱人到克己复礼不等。这说明孔子的人是原初社会中的自然人,而非二级社会某一种人。
孔子终生为恢复西周礼乐秩序而奔波,表面看来是功利的,但孔子显然把礼乐秩序本身看成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节礼乐”“无乐如礼何?”(论语 8:8,论语八章八节,下同;16:5) 即在孔子的心目中,礼乐秩序本身是一种生活的美。这犹如家庭矛盾的和解过程本身就是生活一样,谈不上功利价值的。仁或人是孔子礼的基础。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把形式美放在心灵美的前面,而不是相反。形式美是有目共睹与贯穿古今的,虽然有些许差异,人人都以花为美。作为心灵美的道德、正义、公正等社会理念很容易受阶级利益的影响而指向不同方向。这进一步说明,孔子学说以基本人性之美为出发点,既非孟子的大丈夫浩然之气,也非屈原式的洁身自好。《论语·乡党》记载孔子不同生活场合的行为表现,通常解释为:孔子时时刻刻遵循礼仪,这里也可以解释为:生活本身就是美,首先是形式的美,自然的美。
孔子这种美学思想导致一个必然结果,即孔子以“中和”“中庸”“温柔敦厚”等为美,不偏激不固执,也就是反对向不同方向分化的思想,防止二级社会的出现。孔子安贫乐道,讲“乐而忘忧”;说“饭疏食,饮水,屈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7:15) 孔子明显反对当时正在出现的以物质奖赏组织二级社会的思潮。作者这里将论语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也归于这种中和思想:智慧之人不谋求出人头地,而是向往水的柔弱向下;仁爱之人不以众人的感激为满足而与众不同,而是向往高山的崇高与伟大,富有包容的胸怀。
美学层次有好坏,没有对错,这也是原初社会与业余玩耍游戏视角相一致。二级社会有方向有目的才有对错。这就是孔子的大一统包容思想,容纳与自己相反的人和事,一起构成大一统的和谐美。孔子主张无可无不可,即反对二级社会阶级分化与相应的理性原则。孔子本人言行可为他自己的无可无不可主张做注脚:他对季氏破格的舞乐行为极为愤慨地说,“属可忍,属不可忍?”大夫家臣叛乱邀请孔子,孔子却很想应邀参预,导致子路不悦。(论语,3:1;17:5-7) 同样是下属叛乱,孔子周游列国时答应了卫国蒲地叛乱人员的条件而不遵守,反而特意返回促使卫国国君派兵讨伐。子贡问,“盟誓难道可以不遵守吗?”孔子回答说,“要盟也,神不听。”(史记:孔子世家) 其实,蒲地叛乱人员并没有要胁孔子,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孔子这里援引神替自己辩解,又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相矛盾。可见除了实用外,孔子并没有客观的道德标准。 孔子的实用在美学指导之下,原初社会没有凌驾于人类之上道德法律的条条框框。孔子的这种态度与孟子等后来儒家学者形成鲜明对照。
七、结论
将原初社会生活理想化与哲学化的道家基于人生的闲适娱乐观,没有丝毫的功利思想。孔子曾师学于老子,却竭力遏止社会混乱无秩序的状态,终生为恢复周礼与恢复西周式的理想社会秩序而奔波,但孔子的立足点仍是心灵的快乐,而非二级社会的功利。由周公建立,孔子大力提倡的所谓礼制不过是一套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娱乐规则罢了,与动物的玩耍游戏相去不远。由“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和《论语·乡党》诸多生活细节看,孔子是用形式的美来推动社会生活的美学化,以恢复原初社会生活。老子的功绩在于,他把古代原初社会实质提高到哲学高度;孔子的功绩在于,他将生活形式艺术化的同时将人类原初社会生活方式提高到一个新的美学高度。
文献
[1] Steve Taylor (2005): The Fall: The Evidence for a Golden
Age, 6000 years of Insanity, and the Dawning of a New Era.
[2] You-Sheng Li (2010): The
[3] 于丹(2006):于丹《论语》心得。北京:中华书局。
[4] 李泽厚(2008):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5] 柚声(2008):审视东西文化差异的一个新视角。(《学灯》第6期) 自:http://www.confucius2000.com.
[6] 柚声(2011):从孔子对鬼神态度看中国宗教文化的原始性。(《学灯》第十八期)自:http://confucius2000.com.
[7] 李柚声(2009):换个角度看人生,看世界:21世纪中华道学。北京:线装书局。第253-56页;第189-194
页。
[8]遲軻(1983)﹕西方美術史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頁341﹐156。
[9] You-Sheng Li (2005):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aoist Philosophy.
[10] Julian Jaynes (1976): 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Breakdown of the Bicameral Mind.
[11] Wikipe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