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自作旧体诗词
李柚声
作者按:我虽然自幼爱好文史,却说不上偏爱旧体诗词。近年整理旧物,发现1967-1971年间写作的旧体诗词多首,只字不改,拿来与读者共赏,也有社会学史料价值。我于1963年入大学读书,1966年自参加四清运动的农村回到北大参加文化大革命,1970年参加工作后集体劳动一年,仍过学生生活。这几年中,我也发现同学们展现出诗词绘画兴趣,或者与文革倡导的工农兵视角有关,当年我们是在军管人员领导下生活的。将人类社会分成天然原初社会与人造二级社会发现,中国广大农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生活在准原初社会中,而原初社会的秩序是美学的。我大学六十位同学中,工作后二十位科室同事中,没有任何人参加过打砸抢,没有任何人有使别人成为大会批斗对象的能力,也没有任何人成为大会批斗对象。我们像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远远地站着举手喊口号,但我们的心灵也都向平等、友爱、奉献等理想化品德靠近。在学术界,常有人说:共产主义与基督教教义相似,而欧洲宗教革命就是对罗马教廷基督教教义的反抗与纯化,而中国文革是对苏联原教旨共产主义的反抗与纯化。历史已经证明:罗马教廷与苏联共产党政权没有抵挡住资本主义财富积累文化的潮流。
1、登黔灵山
翠掩斜经上黔灵,
十里烟云贵阳城。
街巷纵横纷纷事,
红楼彼此点点情。
蓝天区区手可抵,
俗间渺渺路不通。
应怜千古文人寂,
寺藏山腰有钟声。
(黔灵山位于贵阳市城北,我于1967年首次攀登黔灵山时作此诗,记述于山顶俯视贵阳城区的印象。)
2、协和初夏
春嫌纤细秋嫌老,
独怜初夏无限量。
乍成未成新杨叶,
红残绿初青杏香。
细雨临园催客走,
落日余晖人影长。
晚风送爽更断魂,
葡萄架下青月光。
(在北京协和读书时,自宿舍楼走到协和医院时,要经过医院简陋的后院,里面有三两颗小杨树,几株杏树,与一架葡萄而已,但葡萄架下有石凳,供人闲坐。)
3、金山路上
丛林水潺潺,
柿栗压枝弯。
巨石累累蓬生处,
牧童正响鞭。
满坡秋欲老,
一路玩意酣。
“云贵风光北国来”,
停步且扑蝉。
(在1967年秋天,我与三五同学到北京西郊的金山郊游,在路上见到以上景色,甚似云贵风光,随成上诗。)
4、路灯
十里长安银河处,
玉柱华灯映碧树。
金风燃玉兰,
明暗翠叶翻。
挺拔举双月,
流光洗秋夜。
心浮柔光里,
怜时爱不还。
(从1967年到1970年,我于北京协和医院读书,几步路就可以到长安街,两站路就可以到天安门广场。晚饭后,无所事事之时,三五同学常常到长安街散步。当年长安街路灯是一棵高柱子顶端伸出两个大圆盘,圆盘内为萤光灯,所以颇具装饰性,让我想到玉兰与圆月的形象。杨树有大叶与小叶之分,当年长安街路旁是小叶杨树。当一双路灯插入杨树树冠之中,将所有叶子映照得历历可数,片片晶萤可爱Ӎ#12290;与同学一起散步不好停留,我每每独自出来,站在树下欣赏﹕望着那无数细小而又生动真切的叶子,我忽然感到人生的美好与可贵。此后,我每当看到晴日下类似的壮观而又精细的树叶子景色时,都内心生出类似感觉,自认为唐朝的崔颢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传达诗人同样的感受。)
5、大灰厂
六年学府苦寒窗,
始今乐共农家忙。
朝霞扫星下地晚,
晚风吹坡迎谷香。
大娘呼医携针线,
阿嫂就诊怀儿郎。
最是令人难忘处,
村头月下语心长。
(1969年,我于北京郊区大灰厂参加协和医院下乡巡回医疗队时所作诗,记述当时生活与心境。大灰厂村在山坡上,才有“晚风吹坡”的话。末句讲与农民月下聊天,当时有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思想,虽然农民们并没有教育读书人的思想。)
6、夜至留古寺
胶轮古寺相留,
寒月引路马走。
扬鞭逐夜夜幽幽,
病家灯火村头。
一桌茶烟花生,
夜半异地初逢。
围炉伴话暖融融,
来去只苦匆匆。
(1969年秋冬之际,我随北京协和医院下乡巡回医疗队,住在河北河间县,一天夜里,有较远的留古寺村来马车接我们出诊,称一妇人难产。我们到后,病人已顺利生产,并无大妨。我们只能在该村留宿,第二天赶回。当时胶轮马车就算先进了,尚有木轮马车在使用。)
7、诗经村﹕出诊
斜阳暖日笼千村,自行车迎出诊人。
棉绒刚着冬未冷,谷秫未尽囤已新。
炕上细细嘱大娘,路边频频别乡亲。
远处忽传请留步,隔壁大嫂欲临盆。
(在河北下乡巡回医疗时,当地农民听说来了北京的好医生,又以不要钱的送医送药上门为宗旨,其受欢迎之情景可以想像。当时农民没有任何车辆,我们只能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让农民骑车驮我们在乡间土路上颠簸。诗经村为西汉毛公讲授诗经的地方。)
8、诗经村﹕秋色
懒鹅断柳卧水清,霜来叶凋秋原澄。
斜阳独染梨林火,围村绕经系朱绫。
晚霞落地偷相许,晨风凭墙慢调情。
农家时尽景不尽,雪飘银树话年丰。
(六七十年代参加下乡医疗队,住在河间诗经村,等大多数树都已落叶时,村里的梨树林却变成鲜艳的红色,较枫叶更艳丽,更富有朱红的色彩。我一生中只看到那一次,或许某些气候条件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当时非常爱怜这一景色,多次一个人观看欣赏,其中“晚霞落地偷相许,晨风凭墙慢调情”两句把朱红艳丽的梨树林比作美人,以至晚霞许婚,晨风调情。一天,我在一个不到一人高的围墙边,看到那艳丽的叶子在枝条上的微风中翻来扬去,颇有声韵与姿态,让我想到男女调情也不过如此。至于晚霞许婚,我把梨林暂作男性,一个偷字才透出少女许婚时的晚霞般红脸。首句“懒鹅断柳”是实景记录,池塘岸边柳树倒入池塘后,树冠折断后树干上重新长出枝杈。)
9、罡头
昨夜今晚百里程,
隔窗乡音迷梦中。
混混杨杨风沙走,
深深浅浅寒夜行。
河间楼上旧情聚,
保定街头寻古风。
革命原为变革意,
总是相送又相迎。
(1969年底,我随协和医院下乡巡回医疗队,从河北河间县转移到新乐县罡头村(罡应为﹕土字旁加一个罡字),采取夜间行军方式。此诗记此行程。在乡间土路上,夜里行走,一脚深,一脚浅,现代人大概永远无法想像了﹔宿于异地异乡,梦中听到的是隔壁乡音浓重的农民说话声。)
10、 憶秦娥 阿妹
村林寂﹐
誰家夢裡喃喃語﹖
喃喃語﹐
醒來阿妹﹐
紡車架起。
西天殘月白如玉﹐
雄雞彼此聲聲急。
聲聲急﹐
營營聲緊﹐
又添新絮。
(我1970年下鄉﹐住在農民家中。隔壁十幾歲的小姑娘﹐天不亮﹐即開始于門前架起紡車﹐臨街紡線﹐營營聲中不斷添加綿絮。)
11、 忆秦娥
读小说儿子
书读毕,
悠悠梦断无留意。
无留意,
柔风细雨,
浑然如一。
斜阳脉脉清流碧,
切切漫道心头事。
心头事,
作家心事﹖
读者心事﹖
(前苏联小说“儿子”为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年出版,斯密尔诺夫著,汝龙翻译,讲一个单身母亲如何跟两个小儿子在二战后的苏联农村生活的故事,今天我记忆中只有那孤儿寡母生活的心酸与温馨。这不是一部出名的作品,在文革六七十年代我下乡时读到此作品,实属难得,才有这样的记忆与感动。我能在下乡的农村读到,似乎说明农村比城市政治轻松自由一些。)
12、沙河
柳滩望断人家远,
碧水流清,
不尽春风,
浩瀚沙荒万里晴。
长桥铁马蓝天过,
悠悠晴空,
碧海隆隆,
宙澈宇清共一声。
(1970年上半年,我在河北新乐县,一次有机会到河北沙河一带。我对那里辽阔的河滩沙荒留有深刻印象,又值火车在铁路桥上仰面而过,似在蓝天之上,成此诗以纪实。)
13、
浪淘沙 日记十周年
忆我十年前,
祝汝良言,
终生伴我寿无边。
今日安知一把火,
送汝西天。
不废阴缺天,
始有晴园,
自安明月永欢颜。
未尽余灰新本买,
永世无完。
(在文学课老师催促下,我自1960年时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一直保留下来。文革期间,因日记而遭不测者甚多,我也十分畏惧,在1970年离京去贵州时将大部分日记烧掉了,现在想来,实在可惜。1971年,在军管会控制下的医院查抄我的日记多册,我深感大祸临头。不久后林彪事件出现,军管人员自顾不暇,我的日记在数个月之后还给我,并无一词说明,可见前后转变之微妙。很久之后我才意外得知,那些看过我日记的医院领导都对我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好感,甚至认为我是难得的人才,也是因祸得福了。)
14、车过桂林
丛林浑,
群峰真,
水浸灯火烟迷处,
夜色降桂林。
(六十年代,第一次乘火车经过桂林时,恰值黄昏掌灯时分,在火车进城减速之前的顷刻之间,我获得以上这样一组图景意向,印在脑海,即成上面几句话。我自幼年就熟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话,想我当时可能以美好与期望的心态夜过桂林,不能下车,而获得以上这样一个幽美印象﹕夜幕下,树林在迷蒙之中,山峰插入蓝天,轮廓十分清晰而壮观。后来白天下车,在桂林游荡,所得印象则全然不同。)
15、桂林芦笛岩
秀雅青山碧水边,
芦笛石洞洞中࣪#22825;。
参差钟乳千般怪,
彼此灯光万色岩。
高垂蚊帐无人住,
开阔乡村似有烟。
造化自然千万载,
进出观赏一挥间。
(1970年我去贵州工作时,路径桂林下车游览,成此诗以记录当地岩洞之一的观感。当年解说员着意向游客解说,某处像一座蚊帐,某处像乡村。我后来曾游览欧洲摩纳哥岩洞,不记得有类似解说,所以估计今日的岩洞游客不再作此遐想了。)
16、蝶恋花 登山
七一年春,于贵州安顺302医院工作,时间安排甚紧。偶有余暇,与三两同志登山消遣,后为诗以记之。名曰蝶恋花,无平仄之格,空有怜景感物之意,不复改耳。
坐失孤城残照里,
喜看苍山似海喷红日。
枯荣变换星月移,
阳光空负春无极。
痴梦雄鹰舒广翅,
万里东风渡我云天碧。
山山水水连广宇,
心潮逐浪共天齐。
17、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气壮山河水,
情怀广太空,
意共云飘水潺,
碧海影长虹。
冷对反华恶浪,
两霸称雄世界,
比比尽蛙声。
一歌动地诗,狂飙扫宇澄。
不屑顾,
千古词,
俱闲情﹕
离愁别恨,
忍对流水落花轻。
且拟登山携卷,
高颂霞光旭日,
琅琅逐东风,
遍染云天赤,
映映透心红。
(在1970-1971年,我当时正在参加为期一年的劳动锻炼﹕在一片选定的荒坡上建造一座医院。国庆前医院要出一期墙报,也称作板报,即贴在墙或板子上的大字报形式的歌颂文字。这种写作也非自愿,而是分配任务式的。所以我写的这首水调歌头,首先是一首奉命文字,但也夹杂了我自己的思想与想像。其中“不屑顾,千古词,俱闲情”就不能说是我认识与观念的全面表达,但我仍认可它代表我写作此词时的思想。)
18、二登黔灵
隔四秋,
心悬念苦,
空恨无情梦过。
恰值年少,
天真烂漫,
私心儿无个。
志如钢,
情似火,
满腔热血为祖国。
结下,
这革命情谊,
山河永刻。
黔灵寻旧,
群峰里,
贵阳烟云遮。
追往昔,
峥嵘空稠岁月,
嗟嗟叹今我。
天无情,
人易老,
滚滚南明水流阔。
且来,
窗前细品淡茶闲坐。
(1971年我同胡姓同学一起去贵阳,得以第二次游览黔灵山,并会见四年前第一次登黔灵时的一位当地相识。成此诗以记录当时心情。南明河流经贵阳市区。)
19、花溪 卜算子
晴翠涌红亭,
玉霸拦流碧。
踏破丛林不畏艰,
一望秋无际。
四载苦憾然,
今日得欢意。
欲借南明梦大江,
滚滚东流去。
(1971年我同胡姓同学一起去贵阳时重游花溪风景区,成此诗记录当时心情。花溪为南明河上游,而南明河又是长江上游。)(作者网站:http://taoism21cen.com)